快三app官方网站介绍
- 发布日期:2025-01-22 23:49 点击次数:79
1985年8月的一天,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,会见一位远道而来的外国领导人。在邓小平提前到达现场后,
时任外交部长吴学谦将一位27岁的年轻人,介绍给这位中国领导人
。
原来,这位青年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。
当天这场活动,是他第一次给邓小平做翻译。
看着这位新面孔,邓小平亲切地握住对方的手,和这位翻译聊了几句。
谁能想到,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,当年那位初出茅庐的翻译人员,竟摇身一变,
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红人
。他不仅有自己的节目,还经常发表各种言论,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和热议……
从工人到大学生
展开剩余91%在这位年轻翻译第一次为邓小平工作的整整十年前,1975年,17岁的他通过招考,进入了上海雕刻二厂,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。
这位名叫张维为的少年是上海人,家里一共6个孩子,他是最小的那个。在此之前,张维为的哥哥姐姐们,都离开上海前往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而他则受到政策的照顾,幸运地留在了上海。
进入雕刻二厂后,张维为在做工之余,开始好奇地观察起身边的人和事。就在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后,
1977年的一天,张维为突然接到通知:自己可以参加高考了!
此时中国的高考,已经中断了十年之久。而此时的张维为刚好19岁,正是该上大学的年龄。于是,他摩拳擦掌,开始了紧张的高考备战。
经过三个月的认真准备,在当年冬天举行的高考中,张维为一鸣惊人,
考进了复旦大学
。当时他所在的工厂里,有三十多个人参加了高考,只有张维为一人考上了大学。
雕刻二厂厂长得知这一喜讯后,特别高兴。在他的安排下,一辆卡车载着张维为,一路敲锣打鼓地将他送回了家里,还把喜报贴在了张维为家的弄堂口。
在厂里当工人的时候,张维为就对英语很有兴趣,一有空就跟着广播自学。于是,他进入了复旦大学外文系。
入学之后,张维为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,还对其他一些课程很有兴趣。当时,学校还不允许学生修第二专业,但不安分的张维为,硬是成功说服了自己的系主任,得以去旁听国际政治系的课程。
就这样,在大学期间,张维为不仅外语水平极大提高,还对国际政治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进入外交部成为国家领导人翻译
1981年,结束了4年大学生活的张维为顺利毕业。
很快,他又前往北京外国语学院,在联合国译员培训部读研究生。
经过两年的学习,1983年8月31日,
研究生毕业的张维为进入外交部翻译室
,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当时的外交部条件不怎么好,张维为都没地方住。但抱着艰苦奋斗的决心,他拿着铺盖住进了办公室,且一住就是好几年。
那时候,翻译室每周会有一两次的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。业务学习以练习口译为主,经常用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作为材料;而政治学习一般会先读一篇中央文件,读完后大家进行讨论,气氛比较宽松,时常出现思想火花的碰撞。
进入翻译室后的第一年,张维为就有了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的机会。在时任副总理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的一次会谈中,他进行了自己第一次的口译工作。
翻译室领导听完后,点了点头:
“小张可以了。”
就这样,张维为通过了上岗考试,开始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工作。
这些国家领导人里,对张维为影响最大的,还是邓小平。
1984年10月1日,北京天安门举行了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。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,乘车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,并发表了国庆讲话。
那一天,张维为在观礼台上,为来华外宾做翻译。
远远望着阅兵车上邓小平的身影,他感慨万千。
1985年8月28日,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,会见来华访问的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。而这一天,也是张维为第一次为这位中国领导人做翻译。
为了准备这次翻译工作,张维为已经连着好几天去外交部非洲司看相关文件,并阅读了邓小平见其他一些外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,来熟悉邓小平的讲话风格和习惯。
当天上午9点10分,张维为随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吴明廉等工作人员,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。差不多半个小时后,刚过完自己81岁生日的邓小平,走进现场。
不久,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将张维为介绍给了这位中国领导人,说这是翻译室的英文翻译小张。邓小平亲切地握了握张维为的手,问这位年轻人是哪里人。
张维为回答,自己是上海人。接着,邓小平又问道:
“知道霞飞路吗?”
霞飞路是20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上海最繁华的街道。当时它长约4公里,两边名店林立,从西餐到西服,再到各种日用百货,各类商品琳琅满目,展示着与当时欧美发达城市几乎同步的高档生活。
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50年5月25日,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胜利,这条路被重新命名为淮海路。
身为上海人的张维为,对这段历史应该比较清楚。他当即回答道:
“是淮海路吧。”
事实上,邓小平对上海这座城市,有着别样的感情。16岁的时候,他就是途经上海,前往法国读书的。回国之后,邓小平又在上海做地下工作。身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他,需要将党内所有高级干部的联系方式,都记在自己的脑子里,非常不容易。
不仅如此,邓小平的第一次婚姻,就是在上海发生的。那位女子叫张锡瑗,1929年因为生孩子难产,在上海去世。而邓小平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,也是在这座东方魔都发生的。那是1928年,他和罗亦农进行接头。完事后,邓小平刚从后门出去,租界巡捕就从前门进去,将罗亦农逮捕,前后只差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……
与穆加贝的会谈开始前,邓小平在沙发上坐好后,用手指着自己的右耳,对身后的张维为说道:
“我听力不好。翻译的时候,声音能不能大一点?”
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,邓小平能以这样商量的语气,对一名翻译人员说话,
充分显示了他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
。张维为轻轻地点点头,将自己面前的话筒,调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。
最终,张维为成功完成了自己做邓小平翻译的首秀。而不到一个月后,他又有了第二次给邓小平做翻译的机会。
这一次,邓小平会见的是加纳元首罗林斯。在会谈中,邓小平告诉这位加纳领导人,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不要照搬中国的模式,要走自己的路。
和邓小平的会面结束后,罗林斯便直奔机场,前往厦门经济特区。一路上,他感叹到,西方国家给我们一个模式,我们必须照搬;但你们的邓小平说,你们要走自己的路,不要照搬中国模式,真是伟大文明的代表。
同邓小平这位领导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后,
张维为印象最深的有四点
。一是眼光,邓小平是一个有着超长思维的战略家,将中国一些长期的战略性问题确定了下来;二是思路,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问题的人,每次听完外交部领导的汇报后,邓小平都会坐在沙发上思考片刻,眼睛望着远方;三是清醒,邓小平的头脑非常清醒,强调任何新东西都要先试一试、看一看;第四点是大气,邓小平毕竟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,讲话非常大气。
而在外交部工作期间,张维为先后前往了世界上近30个国家,发现自己实际看到的,同之前间接了解到的,并不完全一致。张维为对此打了个比方:“一对男女谈朋友,通3年信也不如见一次面管用。邓小平说得更形象:听过枪声的兵,和没听过枪声的兵,就是不一样。”
国外生活多年回国后成为网红
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,做翻译不仅是个技术活,也是个体力活。因此,外交部翻译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:翻译人员一旦年龄过了30,一般就不会再被安排担任领导人的口译工作了。
于是,在1988年,
30岁的张维为离开了外交部,前往联合国做译员
。
在联合国工作期间,张维为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进行深造。在他的博士论文中,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意识形态,特别是邓小平的思想。
后来的日子里,张维为在国外又是教书又是做研究,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,讲述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,并分析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,以及这个东方大国未来会走向何方。
2010年,52岁的张维为回到中国工作。
很快,这位前邓小平翻译开始参加各类活动,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。
2011年,张维为在英国学者马丁·雅克的基础上,提出中国是一个“文明型国家”的概念。不仅如此,他还多次提出“中国模式”这一说法,称其虽然也有不足,但还在完善中,并且其他模式都竞争不过它。
而在张维为所写的《中国震撼》一书中,他称中国的精英对中国发展不够自信。在相关采访中,这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作者这样说道:“我写这书,想实事求是,既带观察又带分析,
想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,把自信留在中国,不自信送给美国
。”
在谈到“中国震撼”究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时,张维为拿上海举例:“比如上海跟纽约比,硬件上全面超过纽约,机场、港口、地铁、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都比纽约好,在‘软件’方面进步也很大,这一切都是了不起的进步。”
而在另一次采访中,当记者问到,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幸福感,并没有经济数据那么漂亮时,张维为这样回答:“关于幸福感的问题,没有一个很权威的指标来衡量。我演讲的视频里,随机采访了上海的大妈和农民工,他们都说很幸福。另外幸福感也是相对的。美国中产阶级,过去20年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,退休金跟10年前几乎一样,1200美金……而中国一直在进步,我看到的比较可靠的民调都表明,多数中国人的幸福感不低。”
记者接着问道:“您很喜欢用上海做样本,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,这会不会也造成一种偏颇?”
对这个问题,张维为从容不迫地答道:“你讲的有些道理,但你是否注意到我是拿上海跟纽约比的。近3年我考察了四川、贵州、云南不少贫困县。四川贫困县的农民放到印度的话,大概多数都可以算中产阶级。因为中国进行过土地改革,农民有地有房子,解决了基本的吃穿问题,虽然现金没多少,但你得看综合指标。”
接下来,在面对记者“近几年中国移民人数明显增加,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”的发问时,张维为继续说道:“从比例来看,我们的移民还是很少的。……我不是说美国不好,美国有很多地方不错的,但是我们应该平视美国,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。”
记者又抛出下一个话题:“西方的一些学者,包括国内学者,很多并没您这么乐观。”
张维为则兵来将挡:“我认为,西方总体走衰是一定的。如果你今天移民去美国,你去吧,我祝贺你!
到15年后再看看,你说不定是世界最大的傻瓜之一。
”
此时的张维为,还只是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崭露头角。然而,从2019年1月7日这天开始,随着由张维为担任主讲人的电视节目
《这就是中国》
在东方卫视播出,很快,他便凭借自己睿智的表现和频出的高论,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在类似“美国是个五没有国家,没有高铁,没有微信,没有支付宝,没有共享单车,没有安全感”、“中国一个街道可以震撼整个美利坚!”、“去国外,要去受苦了”、“一出国就爱国,90后出去更爱国”等言论出圈后,张维为在学生聚集地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地界,迅速获得了一大批支持者。
就这样,这位当年邓小平的翻译,在这个时代成功转型,有了自己全新的身份。
在几年前那场采访结束后,张维为特意对记者说道:“
很多人跟我聊天后,都感觉更加自信了
,希望你也会。我是实事求是派,我相信自己对很多问题的判断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!”
发布于:天津市